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被誉为开创新诗风的“仁宗文学”。他是位宽厚仁爱的君主,对文人雅士十分推崇,喜欢在深宫中与他们畅谈诗词。然而,表面上和谐祥和的北宋王朝,在仁宗的统治下却暗流涌动。仁宗的仁爱之心并不能掩盖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他在治下面临种种威胁和挑战,最终,他的宽厚外表下,隐藏着一片凄凉的权力失落。
《清平乐》热播,马上大结局也要来了,皇后人设崩塌,仁宗让人又爱又恨,最终还是遗憾居多。都说赵祯是历史上著名的仁君,他在位期间,天下太平了40多年,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生活富足。晚年的凄惨命运,其实也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不妨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就能知道仁宗皇帝的弱点:

图:清平乐电视剧照
处事思维缜密仁宗当政的时候,军费问题已积重难返,宰相文彦博提出裁兵6万,方可解决财政问题。仁宗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处理不好,不仅裁兵搞不好,反而引起暴乱。
宋仁宗对文彦博很是信任的,知道他有能力裁兵,但是不到方案完全符合,他都不让文彦博动手。经过反复与文彦博探讨,直到文彦博详细给他列出裁员条例和后续措施,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发生兵变,仁宗才最终同意。一来仁宗需要心里有底,二来他想让文彦博能够拼尽全力、考虑周全。之前王则起义就是文彦博轻松平掉的,宋仁宗这样做,也是为了不让文彦博翘尾巴,重视裁员一事。最终,裁员任务顺利完成。
图:影视剧中的宋仁宗
宽厚、惜才如命曾经苏辙参加制举科殿试,在试卷里愤然写道:“我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只以饮酒作乐为生;皇上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国安邦大计。”
一般来说,这样都是会被杀头的。但是仁宗却说: “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只是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最终,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制举科。宋仁宗甚至还为兄弟俩的策论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欣喜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宋仁宗想要立自己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可是这一件事刚被提出来就遭到了包拯的强烈反对,认为张尧佐文化水平不够,根本不能担任这个职务。宋仁宗质问道:张尧佐为何不能担任此粗官?包拯就带头说道:这个职位曾经太祖/太宗都担任过,岂是粗官,最后宋仁宗只有答应。
图:包拯形象
节俭、树立榜样宋仁宗在某一天得到了一个官员们进献的蛤蜊,仁宗先询问这个蛤蜊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多少费用。手下人老老实实的说道:这个蛤蜊要二万八千钱。宋仁宗听到后,直接就说道,这么点东西竟然要这么多钱,自己吃不下,因此他一口也没有吃下。
宋仁宗经常处理政务到半夜,自己那是又累又饿,这个时候宋仁宗很想喝一碗羊肉汤,但是他却惹着饿肚子也没有叫人前去做。之后皇后知道这件事后就问宋仁宗为何这样做,宋仁宗告诉皇后,如果自己这样做,皇宫里面大家都这样学,造成浪费铺张。
图:影视剧中仁宗皇后
堪忍、能屈能伸在宋仁宗一朝,文臣武将出名的很多。不单单是因为有个包青天,有个唐宋八大家。宋仁宗不但有仁君之名,且有惠民之实,并且,在改革上也是励精图治,取得了不小成绩。许多人都知道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历时一年多后“失败了”,范仲淹被罢黜参知政事的官职,从此外放地方。
范仲淹虽然被罢免了,但是,他所推行的种种政策,还是被宋仁宗牢牢记在心中,以后的二三十年间,他还在继续推行相关政策。其宰相韩琦、富弼、文彦博,都是庆历新政中的骨干,是范仲淹曾经的同志与战友。
图:范仲淹画像
他们其实都是庆历新政的骨干成员,只是,他们当年还比较年青,从事后来看,他们也都接连被仁宗重用了。虽然看似废除了新政,但是暗地里还是在坚持范仲淹的改革措施。
也许就是因为宋仁宗赵祯是一位好君主,他的缜密、宽厚、节俭、堪忍导致他很多的情绪长期积压,以至于没有很好的去照顾好子嗣。后宫生的孩子接连离世,最终在晚年却没有子嗣继承,皇位传给了养子,何其悲凉?
图:庆历新政
不过宋仁宗的美名却是值得称颂,他也是太平盛世难得一遇的明君,也因为他造就了一份好的土壤,以至于宋朝以富有而威名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