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字禺,一代明君。他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仁爱仁慈的品德,被誉为汉代“开国之君”。在位期间,景帝秉持仁政,保障百姓利益,兴修水利、加强农桑、推行节俭,国家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他注重教化并重用贤臣,不仅广招贤士,还赐官赐爵以嘉奖。景帝的治国方略和仁政风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之父。刘启在父亲为代王时生于代国(今河北蔚县一带),母亲窦姬。在代王刘恒入京做皇帝前后,代王王后及其所生四子相继病死,刘启成为文帝长子。文帝前元年(前179)刘启立为太子,母窦姬为皇后。文帝在后元七年(前157)病逝,32岁的景帝刘启即位,母为皇太后。从此,刘启踏上了他的天子生涯。一、削藩割疾,平定叛乱
西汉开国之初,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都很大,他们拥有军队,自置官职,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当时,年轻的政治家贾谊尖锐地指出,藩王势力是汉朝的一大疾病,必须设法割除;晁错也提出相同的见解,主张削藩。但文帝没有彻底推行他们的主张,景帝即位以后面临的国家急务仍是如何解除藩王势力对汉室的威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充分采纳了晁错的主张。
由于景帝比较仁慈,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宣布赦免受到刘濞牵连的吏民,并打算以刘通续封吴王,作为刘濞后期。母亲窦太后说:“吴王濞是刘家的老人,本应该率宗室顺善朝廷,可他却挑头领七国反叛,还给他续什么后!"因此没有续封吴王。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调整,又乘朝廷平定叛乱的余威,于中元五年(前145)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井裁减王国官吏,降黜他们的秩位,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从此,诸侯王只能衣食王国的租税,不能过问行政,成为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上得以解除。
二、治国安民,休养生息
景帝即位后,继续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对内采取重农、薄敛、轻刑和教化的措施,对外则采取了继续和亲匈奴的措施。
三、宽以待下,择贤任人
汉初厉行论资得官的制度,家有资产十万钱,可以去做官。景帝看到大量贤能之士受家资限制,不能选拔到官场中发挥作用,便下令降低家资限额,由十万钱改为四万钱。这一改革,使选官范围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政府对贤才的选用。
四、温柔敦厚,骨肉情深
景帝对待亲属骨肉,温柔敦厚,仁爱慈祥,充满情感。
景帝于后元三年(前 141)死在未央宫中,在位16 年。终年 48 岁。景帝死去的当天,汉武帝刘彻即位。即位十日为父举行葬礼,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谥号“孝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