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代的现状:了解一下最新动态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后代如今正在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据最新调查显示,许多杜甫后代由于生活困苦、教育匮乏等原因,导致文化传承受阻。他们的身份和历史被逐渐遗忘,亟需社会关注和支持。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加大关注力度,帮助杜甫后代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让这段历史不被埋没。

杜甫一向被认为是忧国忧民的典范,在大家普遍印象里,他似乎不是在捡茅屋上被风吹跑的稻草,就是在目睹农户家里被官府抓壮丁的悲凉,似乎围绕着杜甫的始终是凄风苦雨。

然而实际上,杜甫可是妥妥的官N代,如果当年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很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读到的杜甫。

1.系出名门 世代显赫

杜甫家祖上显赫到什么地步呢?早在周朝时他家远祖就被周成王封地于杜城,又因杜城在汉代被更名为京兆杜陵县,所以杜甫才自称京兆杜甫、少陵野老。

杜甫后代的现状:了解一下最新动态

而在魏晋时期,其家族中又出了除诸葛亮以外到明朝以前唯一一个能同时进文武双庙的“杜武库”—杜预,此人牛到什么地步呢?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能治国平天下,武能开疆平叛乱,不仅是天才,更是天才中的战斗机。

而杜甫,正是杜预的十三世孙。

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杜甫的父亲,始终在朝为官,就这样前后保持了有三千年!

出身在这样的家庭里,贫穷与杜甫是毫不沾边的。他曾经七岁咏凤凰,立志以后做个亘古贤臣辅佐明主圣君。

年少时的杜甫,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也正是因此,他才会成为李白的“迷弟”,少年时游四方游历,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可惜在杜甫父亲去世后,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2.昏相当道,安史之乱

在父亲杜闲去世后,杜甫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前途。

毕竟少年时期就梦想自己能治世报国,杜甫骨子里一定是想和父辈们一样入朝为官的。而在唐朝,做官的路径无非两条,一条科举取士,一条靠权贵举荐。

杜甫毕竟自幼聪慧,饱读诗书,首选自然是科举。

他一生中总共参加过两次科举,第一次在24岁,第二次在35岁,两次均未成功。而且第二次未成的原因并非才能不足,而是当时主考官是出名的“白字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虽出身宗室,但热衷弄权,不学无术,甚至靠着揣摩圣意,溜须拍马,挤走真才实学的宰相张九龄,成为朝堂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为了巩固势力,培植自己的关系网,李林甫唯恐科举入仕的才学之人不受其控制,于是他利用主考官身份,以“野无遗贤”为由,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科举零录取,而杜甫不幸正在其中。

昏相当道,以自身才学得重用的梦想终究化为泡影。于是杜甫不得不奔走自荐于各路权贵门下,终于在44岁时做了一个兵曹参军。而此刻,他已经在长安空耗十年了。

至于杜甫的时运,也确实不济。

就在他当上兵曹参军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难,肃宗登基。一心想着忠君报国的杜甫于是一路北上投奔肃宗。

也正是这一路上,杜甫才得以目睹战乱期间的无数人间惨剧,创作了无数诗篇,成就了我们后来看到的诗圣杜甫。

在北上被肃宗封为左拾遗后,杜甫又因执意为主张迎回玄宗的宰相房绾进言,导致得罪肃宗再遭贬谪。

后遇关中大旱,对官场黑暗彻底失望的杜甫最终还是选择了辞官归隐,长居于浣花草堂,也就是后来的杜甫草堂。

回望杜甫一生,他的人生轨迹与唐朝的由盛传衰竟也出奇地吻合,少年快意时见证过盛唐的繁华,中年落魄时正逢安史之乱民生凋敝,老年凄凉时唐朝也彻底走向了政治昏暗的下坡路。

杜甫的存在,就像是一个见证,纵使官场失意,但他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苍生,以一支秃笔写尽民生艰难,为百姓发声。

3.祖传家训 后嗣绵延

虽未能保住父辈的权势风光,但作为名门之后,杜甫无疑保留了父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始终坚守底线和原则,对奸相他不愿曲意逢迎,对乱政他勇于直言相谏,为忠臣他敢于据理力争,为百姓他坚持仗义执言。

至于杜甫后代,据史料记载他共有三子,幼子未满周岁夭折,只余长子杜宗文和次子杜宗武。杜宗文一脉后迁居至福建邵武府,是为福建杜氏。而杜甫次子杜宗武一脉,有孙杜策,也就是杜甫曾孙,曾于 唐朝永贞初年中举,后官迁南康府君,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星子县,成为江西杜氏起源。

虽后代不复先祖当年显贵,但立志向学,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家训从未改变。

杜甫始终是文人风骨,胸怀天下的典范,无愧于“诗圣”二字。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