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夫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与教育家,对他的学生有着极高的要求与期许。在众多学生中,有一位名叫子路的学子,被孔子誉为最自豪的门生。子路性格刚毅,学问广博,孔子对他的才华与品德赞赏有加。他深受孔子的教诲与指导,不仅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更在为人处世方面遵循孔子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在孔子心目中,子路堪称得意门生,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学子之一。

众所周知,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这是什么样的教学规模?假如一位高三班主任一年带一个班,一个班有50个学生。那么,孔子至少带过六十届学生。
六十届学生,优秀者自然不乏其人。最常见的说法是孔门弟子有72位贤者,在这些贤者中,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德行闻名;宰予、子贡亦能言善道著称;冉有、子路擅长处理政务;子游、子夏学问最高。
不过,在所有学生中,孔子最偏爱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有时也被称为颜渊。颜回比孔子小30岁,13岁时拜孔子为师,之后毕生追随,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只是很不幸,因为身体不太好,29岁就满头白发,生病死了。对此,孔子伤心欲绝。
孔子是个严厉的老师,看到弟子有毛病,向来都是忍不住要批评的。子路子贡平时都没少挨孔子的责骂,只有颜回是个例外。孔子不仅从不骂人,回还经常不遗余力地当众表扬他。
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颜回?
孔子喜欢颜回的第一个原因是颜回的道德水平非常高。
我们都知道“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不过仁爱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朴素的善心,还需要有较高的智慧,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因此,孔子并不随意给予别人“仁爱”的称号。
不过,对于颜回孔子却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颜回呀,他的心能长时间不离开仁德,至于别的学生吗?只是像太阳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一样,到这儿应应景罢了。“三月”在古代并不是确指,仅代表很长的时间。与其它人偶尔有人心迸进的状态,相比颜回能长久秉持仁爱之心,可以说水平高的不是一星半点,孔子对此也非常服气。
孔子欣赏颜回的第二个地方在于颜回非常聪明。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公认的聪明人,能言善辩,外交才能商业头脑都非常出众。然而,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自贡老老实实的回答说,我怎敢和颜回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结果连孔子也不无感慨的说,在这方面不关你不如他,连我也比不上他呀。由此可见,颜回的聪明颖悟在孔门弟子中首屈一指。
今天我们往往觉得在所有素养中,孔子最推崇的是道德素养,但其实孔子对智能也是非常看重的。孔子曾经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给学生一种知识或道理,如果他做不到举一反三,那就不再用同一种方法教他了。而颜回轻而易举就能举一反十,这样的学生谁不欣赏?更何况,颜回虽然聪明,但并不因此沾沾自喜。他似乎是一个寡言少语的聪明人,这与孔子所欣赏的“纳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之德默然相契,难怪孔子喜欢他喜欢的不得了。
不过,在颜回的种种优秀品质中,最与孔子相投的地方就是他的勤奋好学。孔子自己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终身学习者,他评价自己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是一个发奋学习而忘记吃饭,乐在其中而忘记忧愁浑然不知衰老就要到来的人啊!因此,他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也是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而达到他这个要求的,在他看来,只有颜回一人。
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拿别人出气,同样的过失,绝不犯第二次,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说过谁有这么好学了。”说这话时,孔子似乎在叹气,内心也充满了伤感。
也是,在追求恢复礼乐、实行仁政理想的道路上,孔子一直都是孤独的,有时甚至连他的学生也不理解,他只有颜回不仅深刻的理解他,忠诚的追随他,还脚踏实地的践行老师的思想,这种志业上的相同,让二人的关系具有师生的亲近,又有一种类似于知己的深厚默契,难怪孔子在颜回死的时候捶胸顿足地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唉!老天爷要了“我”的命啊!老天爷要了“我”的命啊!
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