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王朗被骂的真相:诸葛亮恶语相向,对手突发心脏病

最近,网络上对于王朗被诸葛亮恶语相向的事件一直在热议。事情起因是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诸葛亮突然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对王朗进行攻击,导致对手突发心脏病。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纷纷表达对诸葛亮的不满和谴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辩论变得如此激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真相吧!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是小说中的经典章节,传唱千年,充分展示了诸葛亮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能力,但细细品来诸葛亮有些强词夺理,更有些不守规矩。

下面有请双方选手隆重登场。

蜀汉:丞相诸葛亮,端坐四轮车中

曹魏:军师司徒王朗,纵马而出。

曝光王朗被骂的真相:诸葛亮恶语相向,对手突发心脏病第一回合:热身局

汉丞相与司徒会话,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诸葛亮和王朗都是当世名人,对战双方,剑拔弩张也不能失了礼节,气度保持的很好!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诸葛: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朗上来就给诸葛亮戴上了识时务、明事理的高帽,然后用天数有变,完美的解释了“魏”代“汉”而立,完全是因为天里轮回的自然法则。

诸葛亮显然就没有王朗这么客气,连爆粗口,用奉诏讨贼,表明了自己师出有名,用曹贼篡汉表明了曹氏是无德之人。

第一回合可以看作双方平手,不过诸葛亮已经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

第二回合:骂战高潮

王朗: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 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 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王朗这段话简直无懈可击,曹魏救社稷于危亡,救苍生于水火,上行天道,下顺民意:

法理方面:法尧禅舜,我们表面走的禅让制,程序没问题。

国力层面:东汉十三州,魏占九州,八方来朝,处中国以治万邦。

民生方面:百姓安居乐业。

军力方面:吴、蜀两国绑在一起和魏国还有很大差距。

诸葛亮: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 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凌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 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 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这番回答着实厉害,避实就虚且附带人身攻击和诅咒:

在诸葛亮看来,国家之乱实为宦官之祸。逆臣、庸臣、乱臣当道,以致生灵涂炭,和汉朝的统治者没半毛钱关系,听到这个结论,恐怕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位“党锢之祸”的始作俑者,在九泉之下也情不自禁为诸葛亮鼓掌。

随后诸葛亮又表明了刘备继位的法理性即:幸亏老天开眼为汉室留下了昭烈皇帝一脉,虽然关系远点儿,可能也查不到族谱,但是不妨碍我们复兴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这段话的后半段则开始进行人身攻击并附带诅咒:

先是谈论王朗的出身,“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别小看这句话,轻描淡写间将王朗的祖上都捎带进来了。

文人骂人果然不带脏字,但却又字字诛心,寥寥数语将王朗的礼义廉耻贬的一文不值,结尾更是诅咒王朗不日将会西去,九泉之下亦无脸见人。

第三回合:王朗之死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用现代医学来看,王朗之死具有心源性猝死的表征,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后,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逐渐停止。

至于那句网络上流传的经典梗:“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则是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对原著小说中一些文言文的变通,没想到却成为了神来之笔。

其实从王朗出来劝降那一刻,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用当时的价值观去评价,“百善孝为先,忠还在孝前”,作为士大夫,忠君报国是第一品格,王朗身为三朝汉臣,不思匡扶汉室,还敢以魏国臣子身份来劝降汉室的延续,岂不是自取其辱。

最后要说明一点,“骂死王朗”不过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桥段,真实历史中的王朗和小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我们改日再说。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