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演义历史,探寻真实的周瑜:他究竟是怎样的人?

周瑜,一个历史悠久、传奇而又神秘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为才貌双绝、风流倜傥的英雄人物,更是被赋予了“东吴大都督”的重要职位。然而,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远比小说中的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有可能是一个深思熟虑、充满智谋、懂得把握机会的优秀领袖。让我们一同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真实的周瑜,了解他的成就与遗憾。

《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都并不陌生,周瑜这个人物也是家喻户晓。有关他的故事有火烧赤壁、和黄盖上演苦肉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这个人物在演义里被描写成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的才能高。曾多次加害于诸葛亮,但都被诸葛亮的智慧化解,在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计谋总是比周瑜高那么一点。但是周瑜绝对是忠诚于孙吴政权。每次要除掉诸葛亮之前都会说,此人的在我之上若不除之对东吴不利。身为大都督的周瑜,也是孙权兄长孙策的好友与亲戚,在孙策离世之前,对孙权嘱托,“内事不诀问张昭不,外事不诀问周瑜。”可见其在江东的地位,与才能。但却因为其心胸狭隘,最后英年早逝。

历史上的周瑜本是名门出身,少年时资助孙策,一起打下了江东。和孙策南征北战,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东吴政权的建立其功不可没。赤壁之战,曹操攻打江东,其力主抗曹 ,大败曹操,足见其胆略过人。而且周瑜还精通音律,有典故“曲有误,周郎顾”,足见其兴趣高雅。而且在政治上高瞻远瞩,提出两分天下之计。打算攻打刘备,与曹操平分天下。在孙策死后,其辅佐孙权,孙权当时年龄尚幼。周瑜忠心辅佐,并无僭越之心。建安十三年夏,孙权讨伐江夏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抓获黄祖。并将黄祖斩首,报了孙权父孙坚之仇。

建安十五年,孙权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后世的文学作品将其描写成嫉贤妒能的人,多半是因为“尊刘抑曹”,维护国家正统的思想。导致一代名将周瑜的型像遭到贬低。

« 上一篇
下一篇 »